第二天下午吃完意外經過的好吃拉麵店後
我們又往回北部開了差不多三十分鐘到達我們這次旅行中的第二個沖繩遺跡—中城城跡
和沖繩很多地方一樣的,景點前都有空間滿大的停車場
看看那個唯一沒有停在正中間的小黑就是我們了xDDD (已盡力)
中城城跡需要買票進場,我們到達的時候離閉園好像剩不到兩個鐘頭
所以人不多,很清閒。穿學士服的那兩位是友人 他們今天就穿著這樣跑來跑去
大人票價¥400
冬季的營業時間只到五點半,五點半之後太陽差不多下山也看不到景色了
另外我覺得沖繩很多景點的收費都訂定得滿合理的 有值回票價
這裡還被tripadvisor評選為2016日本前十大城跡之一哦
因為我很信Tripadvisor 哈哈!所以相信這裡真的有看頭
售票亭後方有條小路通往城跡(圖左方紅色牌子),附近好像是一般的住家
拿到了園區導覽圖和票券就出發
走個五分鐘後會看見城跡入口的石碑
中城城跡是由沖繩中城村的西北延伸到南側的一處丘陵地,同時也是座天然的要塞
這裡的城牆利用琉球石灰岩、依照地形而建。
在沖繩境內的古城居然多達三百多個但是中城城算是規模大、保存的也比較完整的一個
走到盡頭還可以看見海唷~
中城城跡的3D模型圖,城裡由6個郭組成
「郭」的意思是城牆外再築的一道城牆,也就是外牆
啊!忘了說
來到這的入口是整個城的後門,再沿著城裡的指標經過三城郭→二城郭→一城郭這樣往正門前進
這樣顯示比較清楚^^(圖片取自:http://www.nakagusuku-jo.jp/tw)
圖片中的裏門就是後門
首先看到的這一道很漂壯觀,形狀很有線條的是三城郭
它又稱為新城,採用了堆石技法裏最先進的龜甲亂石推砌法
這邊來介紹一下關於中城城跡內主要三種堆建城牆的方式:
1)野地堆砌法 2)布捆堆砌法(豆腐塊堆砌法) 3)拼石堆砌法(龜甲亂石堆砌法)
三種石頭的呈現等等的圖片可以看得見
因為三城郭太遠了 就沒有走到那邊
龜甲亂石堆砌法主要是用很多個不規則形狀的石頭,像拼拼圖般的互相堆在一起
而且石頭之間沒有縫隙,所以石頭之間的緣分和堆砌的人功力實在很重要xDD
▼就像下面圖中這樣子
三城郭的旁邊有個小小的門就是後門了~
後門朝著東邊而建,雖然小小的洞口看起來不起眼
但在當時可以把拱門的弧度弄得那麼精緻是很高的技術的
別有洞天,這個詞很適合用在這座拱門上xDD
經過這座拱門,踏出去的是北郭城的景色
雖然還是一片綠和一片灰,但總覺得像是來到了什麼個秘境一樣
在北郭城這裡,有一口大井
為了確保城內的水源穩定也是中城城跡的特徵之一
站在這座樓梯前,從一開始上面的圖可以看見
從北郭城這裡往左邊是三城郭,往右是西城郭
去的當下西城郭是沒有開放的,不過導覽圖上說西城郭是練兵場呢
於是就往三城郭,一開始進入城跡前的那片大石牆更進一步了
▲左圖可以看見三城郭的城牆是不規則形狀的,只有最左邊可能是後來修建所以用大塊石頭去修補
那個樓梯不能上去,不然上面看見的風景一定很棒
接著進入到了二城郭,注意看會發現很有趣
這裡的城牆搭建方式和一開始的三城郭不太一樣
是用布捆(豆腐塊)的方式,像台灣早期紅磚建築般
一層層交錯疊好牌上去的
不曉得不同城郭是因為什麼原因所以搭建方式才不同的
二城郭的腹地相較三城郭來的廣大許多,中間那座碑有點忘記是什麼了
來到城跡一遊的尾聲,我們進到了一城郭
這裡呢,是城中最寬廣的部分
有正殿,正殿後面還有辦公所
在沖繩廢藩置縣後曾經是中城村的村公所,只不過在一次的戰爭中被摧毀了
▲一城郭一隅,地形起起伏伏,地上不時遍著突起的石塊,圖左上方有個小小的暸望台可以上去
▲中城城跡的正殿,很難想像在它的背後有座辦公室是會長什麼樣子 畢竟這裡那麼開放式xDD
▲用全景的方式把整個一城郭的範圍照下,實在太~大~了
離開腹地最大的一城郭後,下個前往的部分是南城郭
在進到南城郭之前會先經過這一個小地方:靈城(久高遙拜所)
這裡祭拜的是沖繩旁的一座小島—久高島
很酷吧,通常都是祭拜偉人或是神靈,居然有祭拜島嶼的!
聽說久高島被稱之為神之島呢
沒錯,非常不醒目的,小方塊石頭是可以放供品的地方
除了這裡,中城城跡內還有八個祈求雨神的祭拜地方,而且來參拜的人還不少呢
南城郭也是祭拜首里王的地方
首里,曾經是古琉球王國的首都,但後來被併入了現今的那霸市
▲祭拜所之一
以為從南城郭順著指標,會經由小路走到正門
沒想到來了個意外的一片藍海,真的是為之一亮
也見識到了中城城跡的面積真的很大
很好奇當時繁榮的時候,人們都在這裡做了些什麼
在能看到海的草原上做了一下子放空後,終於到了正門了
正門小小的反而像是後門,遊客也沒辦法從這裡進入
真的是花了好些時間來遊逛中城城跡
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花了很多時間在重新回想每個部份
雖然細節還是忘記了啦 哈哈
這些東西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了
能有時機踏進參觀,淺淺的瞭解也可以算是旅行中的精神糧食